1 疾病治疗

2月初春节后开始上班,4月中旬放疗伤口出现感染,直接原因就是听信了医生的烤灯。上班两个月后,我发现放疗区感染第一次手术后的伤口久久不愈合,每天都需要家人帮忙更换纱布换药,最后贴上一块儿10cmx10cm的敷贴,我时常感受到敷贴周边的皮肤痒的厉害。工作的节奏,一点点儿也推着我持续向前,几个同事对我行动的迟缓表现出了一些不耐烦的态度,我心中也开始出现伤口尽快愈合的想法。咨询医生后,医生建议我做高压氧治疗,另一位医生建议加上烤灯。 第2次使用完烤灯后,我发现被照射的地方出现了2个水泡,用手按压后,会流出渗液。我认为相当于自我的皮肤被烫伤了,过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愈合。过了2天,开始出现类似感冒般的发烧症状。又过了2天,体温直接飙升至40度,在医院急诊输抗生素后,降温效果极其有限。同时,腿部开始肿胀,一度疼的我无法下地穿鞋,躺在床上一遍遍呻吟和哀嚎。异常增高的c反应蛋白指标值,我很清楚是伤口的再一次感染。看到指标值是第一次感染时的10倍,我隐隐担心需要再次手术治疗。

在医生的安排下,我顺利住院治疗。医生从入院检查的腿部ct片子上,没看出具体的问题。直到一周后脓液流出,才发现有新的感染脓腔,随即安排了手术,这才控制住了高烧。手术一周后,医生在病房为我更换了vsd。又过了一周,重新回到手术室进行第2次手术以清洗伤口。医生发现无法缝合伤口,留下了一个5cm左右的窦道,后面被安排安排出院,在门诊进行伤口换药。后面又进行了2次住院,进行高压氧治疗和激光照射,并且在手术室清洗一次伤口。再后面就是门诊隔天换药,一直持续4个月左右,到11月底,伤口才算结痂、不流渗液。

躺在医院的病床上,我发现自我的需求会变得很小很小,只要身体健康即可,只要伤口的疼痛、身体的不适能够减轻一些即可,甚至只要活着,就是一件很幸福和很值得感激的事情。平常身体只要有任何不舒服,哪怕是落枕,你都会发现那痛苦无比难受。只不过,过两天,身体就恢复了,自身很快就忘记了,就像它们没有发生过一般。自身若不懂得吸取教训,身体就会难免再一次的陷入痛苦。这次住院的折腾让我看到个人的内心不能被外在的名与利所蒙蔽,和健康比起来,它们远远没有那般重要。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,我以后要时常去主动提醒自我,以免再次陷入如此的境地。

住院时,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病友,和他们相互交流,了解到每人都有自己的愁苦,又听他们讲述身边人的故事,发现真是人生百态。这些病友的经历,告诉我人生就是充满了意外,小时候听大人们都讨厌地称他们为倒霉事儿,现在我认为对它们当然要小心避免,但是如果意外落在自己身上,那就要去勇敢接受,而不是一味抱怨和抵触。不圆满是人生的常态,能做好自己都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,至于孩子、亲人等,要去接纳和理解,而不是贯彻自己的意志。身体出现问题后,个人要主动地去了解和重视,不能被一些外在的未经验证的消息所误导,否则最终受苦的就是自己。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一味贪图轻松,可能稀里糊涂就过去了;一味向外索取名利,又可能会透支自我的身体,适当地克制自己,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,也是一件非常不易和值得追求的人生态度。

我所患的病属于软组织脂肪肉瘤,它是一种来源于脂肪细胞的癌症,由于肿瘤较大,分期为3b期。术前采用的辅助化疗并没有受益,术后更换了化疗方案,可在治疗结束后出现了肺结节,被医生诊断为肺部转移,这说明两次的化疗都是没有效果的。根据5年生存期只有50%的历史数据,我的未来是很不明朗的。可是相对于那些已经不在的人,我已经足够的幸运了。对未来要做好最坏的预期准备,在意外来临时,才不至于惊慌失措。

年初的再次感染,直接原因是医生建议下的烤灯,背后是我认知的不成熟。首先没有核实,直接相信了医生的建议,烤灯使用时,参考的是普通人伤口的使用说明,并不符合自身肿瘤后放疗的实际情况。其次,自我内心主观地期望伤口快快好起来,对放疗后的伤害估计不足。最后,对身边人的各种意见,处理时,没有完全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,对压力被动地妥协和接受,没有衡量清楚各个选择的利弊。分析清楚了原因,解决方式也就很简单,那就是以我为主,对被动接受的信息要进行足够的检验,然后再采取行动。

2 思想变化

年初我定下了“不躲”的主题,主要是感受到自我对外在的不少事情都采取了躲避的心理,就像一个小孩子看到黑暗,不由自主地害怕地用双手捂住眼睛一样,其实黑暗中什么都没有。每次躲避时,我内心都是很清晰的,而每次真正去完成事情后,发现原来的担心并不太值得。我定下“不躲”,就是要在压力来临时,希望自己睁开眼睛去看清它的面目,然后做对应的决策。

我首先是尝试鼓起勇气,告诉自己死都不怕,还有什么可怕的呢?这样工作中的那些纠结就会少很多,可是这背后都有一种对心中念头的躲避,我想用死都不怕的方式去驱逐恐惧的念头。为了寻找调整方式,我再一次阅读了《我的强迫症治愈之路》,对里面的心法细细揣摩,有一定的改善。在公司遇到内耗的事情时,我能用行动快将自己带离不安的困境。年初上班后我大胆向公司不同的人报到,表达自我的感谢,这次经历让我更深理解了“只有行动才能对自我和他人有影响”的理念。

后面我从让自己勇敢起来,转到专注于外在实践,把实践当作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唯一出口。每次遇到让自我纠结的事情时,我都告诉自己那恰恰是很好的实践机会。记得通过开会,我对产品经理设计的出发点有了更深的理解,还有对各个部门协调下的困难和职责有了不一样的看法,同时加强了我和其他人的联系。我把这些都归纳为实践的结果,在有杂念时,我就用经历提醒自己实践后的收获。可背后还是一样的,我对杂念的态度还是停留在排斥的状态,改变的仅仅是我使用的方法。

在医院中需要再一次请假时,我再一次看到了自我内心的纠结。我对请假的过程进行了很多设想,请假后却发现很多都是多余的。我内心感到念头都是无用的,不应该在其上耗费心力,为了纠正自我高看领导的态度,我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《人人平等》。思考后的收获,在李笑来的《与时间做朋友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读。他说自己学习不需要榜样,自己也不想成为他人的榜样,学习就是学习他人的优点,通过阅读就可以有效获取不同人的不同优点,从而让自己不断地积累向前。在积累观念的指引下,我开始重新学习英语、编程,通过实践去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方法。

每天早上我背英语单词时,能感受到杂念在我脑海中来了又去,去了又来,发现它们对自我英语的学习影响并不大。我开始将头脑中的念头类比为星球的运动,时刻不曾停止,这就是头脑中念头的规律,我应该接受。我再一次完善自我的思想体系,接受念头的无限运动,然后用理智专注于当下的实践,过去的悔恨和未来的担忧,都是无用的,唯有专注于当下,事物的好坏都是相对的,要去接纳一切。

在接纳的道路上,我一点点儿地改变对于生活的态度,在腿部的伤口终于愈合时,要上班的念头在我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,我没有想明白如何去对待新的环境,在纸上写写画画,花了将近3天时间,最后鼓起勇气,再次请假。这次在长期练习接纳后的鼓起勇气,让我看到了积极态度的作用。我对自我的生活仿佛有了一种掌控的感觉。我再次思考不同念头下的自我情绪,得出要通过积极的思考去摆脱它的内耗。至此,勇气、接纳、当下、积极的整个思想体系开始完善,我猛然间发现自我已经走出了强迫症的泥潭。

在复习、回顾的指引下,我重新阅读beyond feelings这本电子书,读到“情绪是思考的起点,思考让行动更加合理,两者不是割裂的,是相互补充的”,我醍醐灌顶,这正是我近一年的思想总结。灵魂般交流的感觉,让我对读书充满了感激。读书很简单,可是想要读懂,却需要下一番功夫,它离不开实践,也离不了思考。在这本书中,我找到了更多处理自我生活和思想的工具,我很有信心继续向前。

思想的改变,并不容易,它是一个人的认知,会如同光速封印了宇宙一般,将人限制在那里而不知。我通过一路不断挣扎,顺利地走了出来,这是疾病治疗的一个副产品,是我意外的收获。从这一点上看,我要感谢这次疾病。思想的纠结在我身上持续了14年,现在我才找到正确对待它的方式,我再一次相信:人间值得,过去的那些,终会成为自己成长的财富。

3 学习经历

年初时坚持学习口琴,这是从疾病治疗后,都一直在进行的项目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,现在算是基本入门,我能够跟随老师的节奏,不断向前了。想想一开始都找不到入门方式的鲁莽,我都为那时的自己感到心疼。人生有很长时间的,那么着急做什么呢?着急去死吗?每天进步一点点即可,如同吃饭一般,这才是生活的真相,可前面就是不愿意接纳,明明是可以选择接纳的。

年初我阅读各种图书,也是以读完为目标,总是希望赶紧读完,又总是陷入没有读完的挫折中。读书明明需要的是理解而已,可我就是在错误的路上反复徘徊。看到各种赚钱的新闻,自己就冲动地立即要成为他人,上班时是AI,住院后转变为高报师。幸好在高报师的了解中,遇到了《时间的朋友》这本书,一下打开了自我有限的认知,开始走向积累之路。即便是阅读这本书籍后,我还在《微信公众号全民创业》中陷入了急于求成的困境,摆脱旧习惯,很是不容易。

抱着重复、提高的学习理念,我重新开始学习编程、英语和写作,才慢慢将自我从急于求成的泥潭拉回现实。不断思考自我的能力圈,尽量走在积累进步的道路上。未来在哪里我不清楚,可是不断坚持下自我的提高是能感受到的。人生是一个过程,如果未来没有那么长的时间继续,那就以积累的姿态,进入生命的总结吧。

4 年初计划回顾

年初的关键词“不躲”,我做到了,甚至感觉超出了预期,那时横冲直撞的自己,真的让人可怜。一番身体和思想的挣扎,我走出来了,也站起来了。不过在执行的过程中,我一度忘记了年初的关键词,重新回头,才看到年初的计划。意外之外,恰恰完成了计划。或许,人生就是如此吧。没有那么多的既定,可是也要认真地去计划,这样才有不断调整的参考。

5 新年计划

又经历一番身体折腾,才建立了健康第一的认知,新的一年最大的愿望是健康,其余的事情,不去奢望,只是在积累的路上继续前行。